張三豐的實質性考察
一:年齡
武當派內家拳第十三代掌門人王通聖道長,聲稱張三豐活了218歲,不過現在王通聖道長已於2001年羽化, 現任掌門是他的弟子武當派第十四代掌門人游玄德道長。然而民間一直流傳其歲數應該是147歲,而且有很多流傳和後來不同的書籍(注重是後來)上也說說張三豐/張三峰 是不同的2個人。甚至有人說張三豐是學道的,而張三峰是學武的。也就是說一個是文人一個是武人。。。而其中蹺蹊如何還不清楚。
明清兩朝文獻記載張三豐的生年比較少,對於生年問題,據說只有從張三豐著的《雲水集》詩中尋找端倪。《雲水集》明清兩朝目錄家又未著錄,現今看到的《雲水集》,是康熙末年汪錫齡編纂的《張三豐全集》本和嘉慶、道光間李涵虛的重編本,原本難以覓見,故此作一番考證。
《雲水集》:「子道意、孫鳴鸞、鳴鶴。鸞入明初,遷淮陽。六世孫花谷道人(即鸞嫡孫)與余為方外友,其家有林園之勝,老仙嘗至其家,叩以當年軼事,則書雲遊詩若干首,寶誥數章,丹訣一函,命藏之。花谷每為余言,不勝使人遐想也。」 張三豐把己著授於花谷道人,則與史實相違反;張三豐早已飛昇,怎能又至其家?陸西星生於正德十五年(1520),卒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陸與花谷道人為友,年齡恐不相上下,這樣,花谷道人最早也不生於成化、弘治時代,怎麼也遇不到先祖張三豐
有一種文間說法:張三豐是宋或元甚至金時人,其籍貫,亦有「平陽」、「猗氏」、「寶雞」說。明英宗天順三年(公元1459)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憲宗於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封其為「韜光尚志真仙」。天啟三年(公元1623)熹宗稱三豐降壇顯靈,封其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因為多種不同學說記載不同的張上豐史跡。《大邑縣志》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邑人左翹撰有《鶴鳴觀記》云:「或居此而獲黃白飛昇,
從上可見,沖舉於天順時期,覺為可信。至於「後屢見他處」,實屬不可信賴。如此下限到天順八年(1464),逆推到貴由二年(1247),那麼張三豐就活了二百一十八歲,實在不可思議,人究竟能否有此高壽?說出來讓現代人無法相信的,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然而因為這樣的記載,領導眾人有說張三豐其實是兩個人說說話,而且都在武當生活。那麼在這裡提出一個一文,假如如此出名的一個人死後被別人冒充名字繼續混與市井會有人答應?他的門人不會群起而攻之?而且政治上面也不可能接受一個冒名者盜世取名的,所以說是有兩個張三豐基本是不可能的。假如說沒有兩個相同的人的話,而且我們又不能相信一個人能活218歲的話。那麼就是有某些著作是錯誤記錄了,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最大的, 但是對於正是的張三豐年齡我們不過是根據文獻立論,莊子曰:「存而不論。」。所以我們只留下一個很重大的疑問去看待關於張三豐的有關記載。
二:武術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張三豐創太極拳,曾經有唐豪、顧留馨在創立" 陳王廷創拳說" 之時,抓住所謂" 夜夢玄帝授拳" 等" 荒誕" 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然而即使是普通人也不可能相信一個人能發一場夢就領悟一套拳法的,因為人不可能在完全沒實戰基礎的條件下去打仗,這個的打仗(招式)也只能是紙上談兵而已。
然而,近代有支持者反駁說:「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然而其實在元末到明末武當山其實沒有一個正規的道士學觀,據《明書編略》中提到武當山在張三豐定居之後也沒有一個比較大的正規武學門派,而假如沒有正規的門派我就推測,那裡的武術是不是本來就有所流傳的?
然而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 在丹江口市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東接歷史名城襄樊市,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我們按照地理位置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問題:與揚州一省之隔,一個山脈的人都基本學武的,具備一定的攻擊力量。然而為什麼一直沒有被政府收兵重視?直到滿清大軍浩浩蕩蕩的打到揚州,武當山還是不聞不問?李氏造反也沒有招攬任何武當人士參與而加強攻擊力量?
所以武當一直有習武的習慣真的沒有任何歷史根據,雖然不能完全否認,也不能確認。更加實際情況來看,習武是有的,然而「歷來」「基本會武學」等說話就存在很大很大的疑問了。
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 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 ,
這個也是當時張三豐創造太極的比較權威的書籍。非常希奇,但李亦余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 。一個人反覆無常的改動的書本,在研究歷史的學者來說已經是打入了黑名單之列了。
在流傳紛紛的時候因為比較權威的書籍居然改本,所以紛紛都改說太極是張三豐的時代中興。來延續張三豐是武學神人說說話。
後來流傳的松溪派也是很多張三豐學者的一大根據,但是張松溪何時入張三豐門下的也是一個疑問,道家注重各自修行。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拉分析,然而如何修行,假如醒悟等等都倡導各自修行的。張松溪是明代的人,而張三豐在明代開朝已經接近140了,也就是很有可能說即將西去了。那麼說張三豐與張松溪也未必是師徒關係了。《寧波府志》記載「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特技名於世。由三峰而後,至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松溪為最著。」在明代之後崇拜者把其人與其人的門人逐漸神化,所以也未必可信。
在黃百家所著的《內家拳法》中,提到張三豐懂少林拳法的說法。【少林拳以五拳為精髓,以十八式為骨骼。張三豐始習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奧旨,復從而翻之,變十八式為十八字,納五拳法入段錦。內家拳就這樣誕生了。(載至百度百科)】然而十段錦之類的少林拳法根據記載其實也並非少林寺獨家武學,也是廣泛流傳的,所以作出變化的未必就是張三豐其人。也有可能是黃百家拖無名人的武學精華寫入張三豐的頭上去了。(別忘記黃百家是張三豐迷,而且改動過太極拳創始人是否張三豐的說法,所以也值得懷疑的。)
而張三豐其他2個學武故事卻沒有當時一本正式可信的書籍記載,所以張三豐在邋遢崖鳥與蛇打鬥的說法不能再次做任何評理,因為不存在任何文字證據。
張三豐在內丹修持的各個環節,諸如戒欲、採藥、煉藥等各有一首詞加以闡述。就其內容而言,可以說沒有超乎前人的獨到之處。卻沒有確實的說他武學研究的任何成果,他突破了長期以來道學文字艱深玄奧的規束,煉形、保精、歸真、運氣、歸真等還原等修真理論以通俗易懂的歌詞形式表現出來(註:這裡的運氣屬於佛家的唸經,也可以理解成武俠小說的內力修練,但是不屬於現代的氣功,或者武術範疇,假如大家有所非議可以查找:陳轉《無極圖》魏伯陽《參同契》張伯端《悟真篇》來解答如何運氣等等的並非武學修練。)張三豐在促進道教思想傳播方面的貢獻。然而後來流傳的歸真、運氣等武學修為的說法也就不功自破了。
後人對其道家修為極度崇拜,因此對他的《無根樹》推崇備至,說它「吐老莊之秘密,續鐘呂之心傳」,在明清時代,也就是說在張三豐140歲之後。(我猜測已經歸於塵土了)不少道教宗師不厭其煩地對《無根樹》進行註釋闡發,明清時出現的道教派別幾乎都同張三豐有聯繫,寶雞三豐派、武當三豐派、王屋山三豐派、三豐自然派、三豐蓬萊派、三豐日新派等相繼出現。據統計,清末時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就達17個之多。
然而,流傳至今的《
但是對於武學方面卻沒人敢在其書加入有關說話,而且因為極大的崇拜效果導致沒人敢在其著作中偷天換日,即使後人都喜歡一個武學半神的張三豐,卻找不斷張三豐關於武學研究的記載。
因為明清時期崇拜張三豐者則把「花酒」解釋為人身元氣,並非實指煙花酒肉。其中「不斷葷腥不犯淫」和「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倒似主張戒淫不戒酒。所以給後人感覺張三豐其人就是瀟灑的喝酒,揮筆寫書這樣的一個半仙人物。但是真正曾經提到張三豐舉止的卻沒提及邊喝酒邊練武或者寫書的說法。
《寧波府志》與《王征南墓誌銘》異曲同工的記載著張三豐在北赴汴京途中一夜如夢,上古神人親自傳授拳法的說法,而記載中,在張三豐受到神仙教導之下,第二天的早上就收拾了百餘毛賊而力有餘。這個就是最早的張三豐獨行打敗百餘人的說法,相信後來明清時期所著的《明書輯略》也是按照這種神奇的說法再次提到張三豐單獨殺百賊的根據了。(《明書》雖然是主要由清政府修訂的但是修訂漢史怎麼可能沒有漢人?所以當時壓根底也會把自己說成曾經強大的說話了,所以明書後來的記載非常有可能是阿Q精神才神化的。)然後在清政府正式發佈其書之後,就不斷有書籍說張三豐獨行殺百賊的說話了。在此我猜測殺賊可能是有的,但是獨行殺百賊而力有餘的說話可能比較牽強。
所以在基本比較有根據的書籍上面,只寥寥的看到了一些關於張三豐在儒家與道流派的顯著理論之外,並沒有強大有力的證據說明他是武學神人。